张祥云教授,男,1964年1月出生于江西大余。 师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,获硕士学位;师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,获博士学位。 于1995年12月由厦门大学调入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工作。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。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学科带头人。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、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 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“千百十”人才培养对象,四年后的培养对象终期考查评价为优秀。已出版独著《大学教育:回归人文之蕴》(25万字,中山大学出版社),出版合著《问题及其出路——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》(37万字,中央文献出版社,本人完成约15万字)、《高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》(20万字,本人完成5万字,厦门大学出版社)等5部,在《教育研究》、《高等教育研究》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,其中论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摘2篇,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篇。主持完成的课题有:中国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“立足当代背景的大学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”,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“‘人文教育学’研究——人文学科的教育性与教育科学的人文性”、“隐喻的教育与教育的隐喻——隐喻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研究”,深圳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“深圳大学城发展研究”,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多项。 其中《人文教育特点新探》、《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》、《理性的阐释》、《问题及其出路》、《大学教育:回归人文之蕴》、《人文教育:复兴“隐喻”的价值和功能》等分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(政府奖)、广东省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、三等奖各一项(政府奖)、深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、三等奖两项(政府奖)、深圳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(政府奖),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。 在深圳工作期间,经常受聘参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研究。其中参与的大型项目如下:受聘为总撰稿人参加《深圳市2001——2010教育发展规划》的调研和文本撰写工作;受聘为骨干参加《创建深圳大学城的可行性方案》的研究和文本撰写工作;受聘为骨干参加《创建深圳科技大学的可行性报告》的调研和文本撰写工作;受聘为骨干主持有关深圳市教育 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。
主要科研成果
(一)出版著作
独著:《大学教育:回归人文之蕴》(25万字),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4年8月。
合著:
1.《问题及其出路——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》(全书37万字,本人完成14多字)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00年7月第1版。
2.《高等教育学》(本人完成1万字)潘懋元主编,福建教育出版社,1995年9月第1版。
3.《高等学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》(本人完成3.5万字)潘懋元主编,厦门大学出版社,1996年4月第1版。
4.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》(本人完成2.5万字)忻福良主编,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1995年12月第1版。
5、《一国两制与高校德育》,郑永廷主编,广东高教出版社,2001年版。
(二)发表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的论文
1.《教育科学研究的“知识中心”倾向评析》,《教育研究》(中央教科所)1992年第8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载。
2.《评教育科学研究中的“方法中心”倾向》,《教育评论》1992年第1期。《新华文摘》1992年第6期转摘,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载。
3.《论教育研究的诚实性、竞争性与怀疑精神》,《中国教育学刊》(中国教育学会)1992年第2期(合作、本人完成初稿)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载。
4.《由沉迷于“知识”走向探索“问题”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1996年第3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社会科学总论》全文转载。
5.《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及其认识意义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1年第2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。
6.《高等教育学科特色管见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2年第1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。
7.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(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)1997年第5期(合作、本人完成初稿)。
8.《走出道德教育观念误区——让大学德育回到本位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6年第5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(本文引起学术界讨论,合作、本人执笔)。
9.《邓小平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之比较初探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5年第2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。
10.《专业改革研究:进展与前瞻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1991年第4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(合作、本人执笔)。
11.《由“非问题性教学”走向“问题性教学”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1995年第5期。人大复印《教育学》全文转。
12.《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1年第4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(合作、本人执笔)。
13.《有效讨论的类型、过程及操作要素》,《江苏高教》1991年第6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心理学》全文转载。
14.《行政化、企业化、还是科学化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7年第6期(合作、本人执笔)。
15.《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关照》,《未来与发展》(中国未来学会)1997年第5期(合作、本人完成初稿)。
16.《日本临教审教育改革观点分析与启示》,《福建高教研究》1991年第3期。
17.《社会、教育、个人——日本教育改革观点的三维结构及其启示》,《高教探索》1997年第1期。
18.《理性的阐释——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思考》,《教育导刊》1997年第4期(合作、本人执笔)。
19.《国际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》,《教育导刊》1996年第4期(合作)。
20.《双学位——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有效尝试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1997年第2期(增刊)(合作)。
21.《深圳大学“争创一流”的几点理论思考》,《特区理论与实践》1996年第11期。
22.《文化·可持续发展·教育》,《江西教育科研》1998年第1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载。
23.《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——兼论深圳高等教育的未来选择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1999年第1期。
24.《走出“象牙塔”之后——论“象牙塔”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命运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8年第11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全文转载。
25.《人文学科·人文学者·人文精神——论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在困难与可能》,《江苏高教》1999年第2期。
26.《实事求是与德育研究——答伍百洲先生》,《上海高教研究》1998年第3期。
27.《教育行动:尊重教育的内在独特性》,《江西教育科研》1999年第4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全文转载。
28.《人文教育特点新探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1999年第6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29.《创造一种存在》,《有色金属高教研究》1999年第2期。
30.《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奥台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》,《江苏高教》2001年第1期(合作)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2001年第4期。
31.《一国两制对粤港奥台高校德育的主要影响》,《高教探索》2000年第4期(合作)。
32.《人文教育:复兴“隐喻”的价值和功能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02年第1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2002年第3期全转
33.《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维困境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03年第3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2003年第8期全转。
34.《人文教育:由概念思维走向“象思维”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3期。
35.《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》,《教育研究》2004年第6期。
36.《创新教育与精神生态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04年第3期。
37.《教育的人文反思》,《教育发展研究》2004年第7期。
38.《人文教育“对话”论》,《江苏高教》2004年第3期。
39.《定位·机制·学科--……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2期。
40.《素质教育:来自学生家长的信息》,《现代教育论丛》2002年第1期。
41.《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》,《复旦教育论坛》2004年第6期。
42.《坚守教育的道理》,《南方论丛》2005年第1期。
43.《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未来选择》,《深圳发展蓝皮书2005年》。
44.《试论ISO9000标准与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相结合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4期。
45.《空气的逻辑与研究生的培养逻辑》,《高教发展与评估》2009年第5期。
46.《深圳大学城:“大家庭关系”隐喻的分析视角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11年第1 期。
47.张祥云等. 对话的意蕴——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11年第7期。
48.张祥云等.人文教育“体验”论,《大学教育科学》2012年第3期。
49. 人文教育本体功夫论,《学园》2012年第3期。
50. 理解大学,《中国高校招生》2014年第1期。
下一篇:linux命令进入mnt